【单于夜遁逃是什么典故】“单于夜遁逃”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《塞下曲》之一,原文为:“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。”这句诗描绘的是边塞战争中的一幕,具有浓厚的历史与文学色彩。
一、典故背景
“单于”是匈奴对首领的称呼,相当于“可汗”。在汉代,匈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之一,经常侵扰边疆。而“夜遁逃”则指匈奴首领在夜间悄悄撤退,表现出一种战败后的狼狈和无奈。
这首诗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具体的战斗场景,但其背后反映了汉代与匈奴之间长期的军事冲突。卢纶通过简洁的语言,刻画了边塞将士的英勇与艰苦,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常。
二、诗句解析
诗句 | 解析 |
月黑雁飞高 | 描写夜晚的黑暗和雁群高飞,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紧张的氛围。 |
单于夜遁逃 | 单于在黑夜中撤退,表明敌军战败,情绪低落。 |
欲将轻骑逐 | 将士们想要追击敌人,表现了他们的英勇与决心。 |
大雪满弓刀 | 大雪覆盖了兵器,说明环境恶劣,但也衬托出将士们的坚韧不拔。 |
三、历史意义
“单于夜遁逃”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片段,更反映了古代边塞战争的真实情况。它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,也展现了边疆将士的忠诚与牺牲精神。
这一典故被后人广泛引用,成为描写边塞风光、将士气概的重要意象。同时,它也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。
四、总结
“单于夜遁逃”出自唐代卢纶的《塞下曲》,讲述的是匈奴首领在夜晚撤退的情景。这一典故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,反映了古代边塞战争的现实与将士的精神风貌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或诗词背景,可参考《汉书》《史记》等史料及唐代边塞诗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