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什么意思】“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”是一句出自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的古语,意思是:有操守、廉洁的人不会接受别人带有侮辱性质的食物。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尊严和气节,即使在饥饿或困境中,也应保持自尊,不因外在的施舍而丧失自我。
一、
“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”是古代对高尚品德的一种描述,常用来形容那些坚持原则、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或不平等条件的施舍的人。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,讲述的是一个饥民在饥饿时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食物,体现了其高洁的品格。
在现代社会中,“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或不尊重时,要坚守底线,维护自身尊严。
二、表格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 |
原意 | 廉洁的人不会接受带有侮辱性的食物 |
含义 | 强调人的尊严与气节,不因困顿而丧失自我 |
故事来源 | 汉代一位饥民拒绝接受带有轻蔑意味的食物 |
现代意义 | 在生活中坚持原则,不为利益或施舍而放弃尊严 |
相关成语 | 宁死不屈、清白做人、气节为重 |
应用场景 | 面对不公、侮辱或不平等的施舍时,选择坚持自我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嗟来之食”中的“嗟”字,原意是“呼喊”的意思,引申为轻视或侮辱。因此,“嗟来之食”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贬低。在历史上,许多仁人志士都曾拒绝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,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。
在当代社会,虽然我们不再面临饥荒或极端贫困,但“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”的精神依然值得借鉴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、金钱或他人轻视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。
四、结语
“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外界的施舍,而是源于内心的坚持与操守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践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