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受之以愧是什么意思】“受之以愧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,其字面意思是“接受它却感到羞愧”。这个词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某种荣誉、奖赏或他人的好意时,因自身能力不足、品德不配或内心不安而感到惭愧。这种情绪往往源于自知之明或对自我要求较高。
一、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受之以愧 |
字面意思 | 接受它却感到羞愧 |
引申含义 | 因自身不够资格或能力不足,对所受的恩惠、荣誉等感到内疚或不安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自谦、反思、表达对他人善意的感激与自身不足的反省 |
情感色彩 | 带有自责、谦逊、内省的情绪 |
二、具体解析
“受之以愧”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,而是现代人根据语言习惯组合而成的一种表达方式。它结合了“受之”(接受)和“以愧”(因此感到羞愧)两个部分,形成一种带有心理活动的表达。
例如:
- 情境1:某人被授予一个荣誉称号,但他觉得自己并不值得,于是说:“我受之以愧。”
- 情境2:朋友送了一份礼物,但自己觉得无法回报,便说:“这份情谊太重,我受之以愧。”
这类表达通常体现出说话者的谦逊态度,也反映出他对他人善意的尊重与自身不足的清醒认知。
三、与相近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受之以愧”的区别 |
谦虚谨慎 | 表现低调、不张扬 | 更强调行为上的克制 |
自愧不如 | 自己比不上别人 | 更侧重于比较后的自卑感 |
羞愧难当 | 面对事情感到极度羞愧 | 更强调情绪的强烈程度 |
受宠若惊 | 接受宠爱时感到意外与不安 | 更多是惊喜与惶恐,而非羞愧 |
四、使用建议
“受之以愧”适合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中,表达一种谦逊、自省的态度。在日常口语中,可以使用更通俗的说法,如“我实在不敢当”、“我愧不敢当”等。
五、结语
“受之以愧”虽然不是传统成语,但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一定的表达力,能够准确传达出一种因接受他人好意而产生的内疚与自省之情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,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体现,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荣誉、善意时的复杂情感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类似表达或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,欢迎继续提问。